2009年4月21日星期二

难得吃肉的福气

《这里的故事036》

#蔡羽


一年一度的年夜饭,是小时最期待的一刻。大家庭人多,家人把两张大圆桌拼起来,鸡肉、鸭肉、猪肉、鱼虾、青菜、汤把桌面塞得满满,只等婆婆宣布开饭,我们的小手就出招了。

而今看来,这样一桌菜肴,日常垂手可及,但在生活条件还比较清减的八十年代,得碰上年节或老人家做寿才有。

有一个童年时的画面至今仍深印脑海。

应该是八十年代中期,古晋第一家肯德基家乡鸡在河婆大厦开张营业。早在之前,肯德基要来的消息已经风传整个小城,因此当天去尝鲜的人潮几乎把小小的河婆大厦挤爆。

我们一家人也去了,而且点了家庭庄套餐,炸得油亮金黄的鸡腿、鸡胸、鸡翅映入眼帘,内心简直欣喜若狂。生平第一次吃炸鸡,香脆的鸡皮咬在嘴里酥酥作响,我忘了我吃了多少,但清楚记得,那晚不过年不过节,但我可以大口大口吃鸡肉。

前几天在家吃饭,向父亲问起一直盘桓在我心里的问题:我们以前逢年过节才大鱼大肉,那平时到底餐桌上有什么?

父亲也想了老久,大概就是青菜豆腐长豆之类吧,偶尔比较常吃到的肉类要数猪肉。我们家除了白斩三层肉,最常做的猪肉料理就是酱油糖猪肉,黑黑咸咸甜甜的三层肉配饭吃,特别美味。

早期华人多养猪,市场上也多卖猪肉,称一称斤两,你可以选择买多买少。买鸡肉就比较麻烦,通常整只在卖,所以就少买。加上我们家后院也养了几只鸡,大人想来也不舍得花钱到外面买鸡肉,真碰上节日就从后院抓一只辛苦养大的鸡杀了,上桌慰劳大家。

别说吃鸡肉,父亲说小时要吃鸡蛋也不容易,通常一年内可以吃到鸡蛋的时候就是生日那天,而且还得看家里老人有没记起,如果忘了,那只好等明年了。如今想来,当时大人经常恐吓我们不得跟生日的人抢吃鸡腿鸡蛋,说是以后会经常打架。这编出来的谎言,也许就是为了确保生日的孩子能安心吃到难得盼到的鸡腿鸡蛋吧!

小时最乐的另一件事,就是办喜事。倒不是为新人高兴,而是因为可以上酒楼。那光景,有时一年上不到一次酒楼,而上酒楼自然就是垂涎桌上的佳肴。我儿时特别喜欢吃鱼翅,听大人说那已经是珍贵得不得了的菜色了。

那时大人也特别严格监管我们小孩子吃饭这件事。饭前不能少了称呼,吃饭时一定要把盘碗里的饭菜扒干净,否则就要讨一顿大人的骂。

九十年代是经济好景,吃饭这件事好像轻而易举了。现今的人吃得太好,营养过剩,结果吃出一身病。我们开始对满桌菜肴感到担忧,对上酒楼这件事退避三舍。时代转一个弯,人的际遇和想法多么不同。

但小时那些零碎印象,却始终根植在我的脑海。至今,无论如何我还是要把盘碗里的饭菜,扒光。习惯了。

14-4-2009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