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28日星期一

华舅公的史谷特嘟嘟来了

《这里的故事018》

#蔡羽


大人一宣布今天要理发,小孩之中有人泰然处之,有人心胆俱裂。然后,家门外就传来老式“史谷特”电单车如牛的喘息声,车上挺直腰板坐着一个笑意盈盈的中年人,车后的储物箱里就是密密麻麻的理发用具。

这位慈眉善目的中年人,大人管他叫华舅,我们小孩得尊称他一声华舅公。就在老房子的车房,端来一张凳子,我们往凳子上一坐,华舅公给我们围上白色围巾,一手抓着梳子一手抓着剪刀,就飞快在我们头顶施展神功。待觉得头顶重压减轻,透点凉意的时候,就近尾声了。最后,华舅公会用锋利的刀片,细腻而利落的刮去发边残留的细毛,大功告成。

遇到怕理发的小瓜,华舅公和家里的大人串通好似的,连哄带骗,只见华舅公嘴上说着话,那一手功夫片刻不停。啼哭声中,一个头又理好了。待得小孩都理了发,就到大人轮番上阵,不出半天,全家大小的头都让华舅公给摸遍了。

完工之后,华舅公收拾工具,略为清理遍地落发,然后骑着老“史谷特”,又嘟嘟而去。那是80年代,像华舅公这样提供上门理发服务的,理一个头只需几毛钱,和今日动辄几十元的理发费不可同日而语。

其实华舅公早在60年代就开始从事这个行业,最早还没有“史谷特”,靠的是一辆老铁马。他为人忠厚老实,又面带笑容,而且手艺纯熟,又斯文细腻,顾客缘特别好,老主顾特别多。年关将近时,他一双手忙不过来,还拉了弟弟一起分担工作,兄弟俩合着打拼天下。

印象里,实在记不起华舅公为我们理过哪些发型,反正那时人们对理发的要求不过就是把头发剪短,图个舒适凉快,对发型没特别在意。我倒是对华舅公感觉亲切,他和我们家人几乎无所不谈,而我们这些孩子也数不清多少次让他亲切的摸着额头。有时,华舅公还会从储物箱里掏出一些糖果,分了给我们大家吃。

这么说吧,华舅公是看着我们家两代人长大的,父叔辈开始就让他理发了。以至后来,我们家只要办喜庆宴会等,少不了都要请上他。也许在我们的心里,他已不只是一个理发匠,岁月早把大家的友情熬成亲情。

华舅公大概在80年代末期就从职场前线退下,那也同时是上门理发这个行业的夕阳时分。理发店越开越多,也越开越专业。今天的发廊,你想象得到想象不到的发型和发色都可以在这些发廊打造。现代人需要靠门面光鲜自己,那个大家理同一个发型的年代过去了。

我也上发廊,但每次坐在发廊的椅子上,心里总会清楚记起小时的华舅公和他的史谷特嘟嘟的声音。

22-7-2008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