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4日星期六

乾隆的错误

联合日报专栏016#蔡羽


鸦片战争是可以避免的,中国受列强欺辱是可以避免的,中国卖猪仔移民潮是可以避免的,中国的百年积弱穷困是可以避免的,一切源于乾隆错失历史契机。

封建中国自称天朝,天朝以外尽属夷族番邦,尤其对金头发蓝眼睛的洋人更加鄙视。乾隆时代,清朝的中国依然兴旺,唯我独尊的优越感,令整个清朝上至皇帝和文武百官,下至一般庶民,都不屑向清朝以外的世界望上一眼,以至没留意到世界悄悄在变。

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,英国国王派遣马戛尔尼到中国进行亲善访问,将近两千人的代表团浩浩荡荡从南方登陆中国,并不辞劳苦北上京城,拜会乾隆皇帝。这支代表团的目的是希望和古老强大的中国建立更亲密的关系,提升两国在经贸方面的互惠互利。

然而,这是一次失败的外交行动,两国的文化差异及清朝的“天朝”优越感,成了双方无法妥协的矛盾。就乾隆而言,马戛尔尼的到访,无异番邦对天朝威望的膜拜,把马戛尔尼直接当作贡使看待。

这样的姿态,是一种倾斜的姿态,而且一开始就不认为有和番邦商谈的必要,于是草率的给予丰厚的打赏,就要打发英国代表团离开。更糟的是,马戛尔尼提出的建立两国友好关系的建议,全盘被否定,大部分的理由是“有违天朝体制”。双方也就马戛尔尼拜见乾隆时的礼仪问题,发生严重的意见分歧,清朝主张马戛尔尼应该入乡随俗,采取三跪九叩礼;马戛尔尼则为了维护英国作为主权国的尊严,坚拒从命,只肯行英国礼。

马戛尔尼的外交行动失败了,但输的一方不是英国,而是中国。马戛尔尼的代表团在逗留中国期间,搜集了大量关于清朝的资料。讽刺的是,乾隆皇帝曾经指示各省官员善加款待英国代表团,结果在豪奢的招待方式中,让马戛尔尼见识到清朝的严重官僚作风和贪污风气。而在拜见乾隆的过程中,清朝刻意部署在现场的精兵,原意是要威慑番邦贡使,却让马戛尔尼发现天朝使用的武器的陈旧落后。

结果,英国代表团带着失望的心情离开北京,却燃起攻打中国的自信火苗,后来终于酿成令清朝一蹶不振的鸦片战争,中国进入脆弱的百年。

今天回头看,乾隆错过了中西两大帝国结盟共生的大好时机,也错过了把清朝带出封闭,推向科技的发展契机,结局是史上强大的清朝彻底垮台,中华大地受尽屈辱,元气大伤,兜兜转转至今,才重新站上国际舞台。

设想一下,当年的乾隆如果脑袋开放一些,和刚刚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结盟,也许就能吸纳英国工业革命的养分,后来的中国人就不必走那么一大段冤枉路。

乾隆的经验,值得给许多头脑闭塞的国君一记当头棒喝。无论你曾经形势多好,世界不会停下来等你一刻,如果你选择关起门来治国的话。

16-6-2009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