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5月1日星期四

中药煎煮出来的关怀哲学

——专访余仁生董事经理骆荣富


“中药的关怀”

1982年,骆荣富在报章看见一则很有趣的广告,一家华人企业要经营进出口贸易,公开招聘管理专才。他立刻前往应征,应征当天才得知雇主是余仁生。

回忆当年,他说:“我把这份工作视为挑战,中草药予我而言是陌生的领域,华族传统企业更蒙上神秘的面纱,我完全不晓得西方那套管理学是否派得上用场。”

那个年代,西医开始盛行,成药代替了中药,中药店成为夕阳行业,许多不堪打击的中药店纷纷关门大吉。传统上,中药不是高盈利事业,靠的是薄利多销,市场被切割分薄的结果,导致中药店收入大幅度萎缩,无法付出更好的薪资给员工,因而学徒逐日减少,接班人缺席,中药店面对后继无人的窘境。

回到关怀哲学

这样的大困境,即便是老字号如余仁生,也感觉吃力不已。骆荣富“刚好”在这个时候入行,对准中药界的大逆境,肩头一夜之间负起重担。

他说:“我原本对中药的信心也不大,恰巧那个时候第一个孩子出生,咳痰多,西医一直无法治愈,我唯有转而寻求中药的治疗,结果在调理一段时日后,竟然药到病除,从此改变我对中药的印象,也启发我重新对这个行业的思考。”

他开始回溯余仁生的创办史,回溯1870年余广老先生从中国南部佛山来到霹雳务边开矿那段历史。当时,矿场内的矿工都靠鸦片来解除工作上的痛苦,大家不懂鸦片之毒害。余广内心感触很深,立志要为这群老乡寻求替代的药物,就办了仁生中药行,卖起中药来。

余家来到第二代,年轻的余东旋有一天站在他父亲所创办的药行门外“仁生”牌匾下,誓言全力继承及发展父业,凡余仁生业务所及的地方,以卖中药济世。

“仁生”二字,依字面含义,即关怀人类之意。短短二字,其实就是余仁生的经营理念。

人情应该回头

是的,余仁生因关怀而创办,而中药也原本也该心存济世之心。骆荣富清楚感受到,孩子的咳痰就是因为本身的关怀而治愈,中药行未来的存在价值,终究仍紧系在这个特点上。尤其今时今日,人情淡薄,城市里的人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亲朋戚友,近年殴打老师、路霸等事件特别多,华族传统的人情关怀更形重要,应该加以发扬。

“时代要不断前进,但人情应该回头。中药是一种保健品、养生品,送保健品给亲朋戚友不就是一种关怀的表现。余仁生回到创店宗旨,不单活动于商业领域,也通过社会活动把关怀的信念传播出去,希望借助企业的能力,给社会做点什么。”骆荣富说。

“良知的事业”

中药业涉及健康,攸关人命,草率不得,经营者的良知比什么都重要。

骆荣富坚定地说:“在余仁生,假药、坏药不能卖;药单寄到,看不懂的药不试不卖。这是我们不可妥协的经营原则。”

一个人走入药行,是为了求健康,经营者理应本着良知,提供正确的资讯,不能只看眼前利益,罔顾顾客健康。

“中药店卖药之外,也卖关怀。然而关怀不是一厢情愿的,必须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。我在这行20年,发觉顾客未必喜欢听老实话。在判断上,顾客可能对中药认识不足,未必永远是对的,但在关心则乱的情况下,他们有时宁可相信没有根据的‘秘方’,不相信真相。因此,怎么说服对方成为一门不容易学好的功课。”骆荣富说。

有一次,属下同事就因为沟通问题,和顾客产生摩擦。他只好亲自向顾客道歉,试着进一步交谈,结果不但说服对方,两人后来还成为好朋友,时常相约用餐,交换心得。

他笑了笑说:“大家的互不让步,造成关系的破坏,这是很可惜的。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想,他本身或者亲友可能健康出了状况,他是带着委屈来找办法的,心情难免欠佳。他不了解中药的疗效,我们好意给予咨询,最好在态度上先行退一步,解除他的疑惑,让他心服,慢慢把他引导过来。他最后接受的话,我们才达到关怀的目的。”

不能迷信盲从

今天,媒体传播速度快,里头有好的资讯,但也存在误导。许多人过分迷信和盲从资讯,有时是危险的。中医、中药界应该增加这方面的咨询服务,同时把正确的养生观念传播给大众,减少错误用药的问题。

“这个世界没有万灵丹,不能迷信药效。用药前最好先做深入了解,没有把握的话找正统中医师询问,协助自己做出判断。此外,也不要忽略身体的小毛病,有时小毛病就是大问题的起头。”骆荣富表示。

他的一位同事改行从医,心理压力加重许多。这位中医每医治一位病人后,心里常叨念着:“病人不晓得痊愈了吗?”。这就是专业,就是良知。

“阴阳调和”

各类中草药的味道,浮动在凉凉的空气里,熏染一室清香。骆荣富领我在店内各处走走,在草本陈列区谈草本,在人参陈列区话人参,但觉这来自深山或园子里的众多中草药,原来大有学问。

草药乃济世救人之物,下药考究准头,用得正确,用得适中,方得其效。所以中草药行经营者不能对草药一知半解,必须深入了解。骆荣富说:“这行注重经验,经验老到,才能掌握全局。”

中医、中药源自中国,诚如中华文化中和客观的特点,中医不像西方医学习惯把病症做单一判断,而是重视人体观。

“比如一个简单的咳嗽,西医可能直接认定症结出在肺、喉,但中医却同时将外在气候等因素也考量在内,把咳嗽依此分成冷咳、热咳。南方人与北方人因地理环境与温度气候回异,咳嗽的成因就不能一概而论。当然,要补充的是,这不代表中医否决西医,而且许多中医师也尝试结合先进的验血仪器,收事半功倍之效。”骆荣富指出。

从学术找原理

我国的教育不注重《易经》,但《易经》在中医领域却是重要的古籍。中医强调热、寒,正是《易经》里的阴阳五行学,比如脾胃属土,肺属金等。

骆荣富说:“随着文化的提升,有必要鼓励大家多读《易经》,学习这部奥妙的经典。从学术找原理,有助于增加对中医药的认识,甚至对人生思考的加强也有助益。”

对《易经》的喜爱和推崇,也落实到骆总的管理哲学中。

“我原本读的就是管理学,《易经》的乾坤套用在管理学上面,乾卦指的是发号司令的管理人,坤卦是接受命令、执行命令的员工。一个人能不能为企业带来收入固然重要,但搞清楚企业方向,朝着方向前进更重要。一般员工如果懂得乾坤的原理,就晓得乾卦成功则代表坤卦也成功,大家若争做乾卦,最后必然两败俱伤。”

这个时代,太多人不懂得做好本分,永远羡慕别人的好。《易经》就可以让大家透视这个盲点。

“学习观”

1989年开始,骆荣富正式成为余仁生的主要管理人之一,也意识到所学难以发挥。他开始带同事上课,参与讲座会、研讨会。

“人生要进步,就要学习,要接纳别人的意见,学习别人的终身理念。很多人在这方面采取抗衡的态度,结果难以再自我提升。”骆荣富说。

他认为无论阅读或听演讲,都要得到启发,从而思考。他打趣说:“公司的企划案,很多时候灵感都来自这些管道。”

骆荣富本身也不曾让自己松懈,他为了更好的从事工作,特地报读中国厦门大学的函授课程,学中医。今天他的侃侃而谈,谈《易经》、谈中医、谈人生、谈管理,不都是学习成果的呈现!

后记:

采访结束,我带着丰沛的心情离开。天正下雨,骆荣富赶紧塞过来一把伞,要我慢走。

他说:“不要不好意思,这是雨缘。”

是的,就像他一直强调的人情关怀,我撑开伞,撑开滂沱大雨的一圈晴朗,离开余仁生,内心暖暖。


注:2002年发表于国际周报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