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这里的故事002》
@蔡羽
从此,这条河只能静悄悄地流入老一辈人的回忆里。再翻过两代人,记忆的河也将干涸,不再被记得。
那是很久以前。就像奶奶床前说的故事,黄得斑驳的年代,没有人预想得到古晋会矗起高楼的年代。悠闲的村子,傍着砂拉越河生活着,河岸的泥沼经年横竖停泊着细长的舟,岸上是三几排亚答木板组合而成的老店,遥望对岸稀落的马来高脚屋,和殖民地白人拉者的行宫。还有那座至今仍显眼地镶在绿意中的堡垒,炮台也隔岸对了过来。
和拉者一起生活的那一代人,明白知道有一条河曾经存在。这条河其实很小,旱季时更像一条细小水沟,干涸见底。然而一到雨季,河水情绪发作时,可以暴涨几倍。根据记录,就曾经有人在这条小河中淹死。
这条小河叫古晋河(Sungai Mata Kuching),河的源头大约在今天的蓄水池公园,从高走低,经过现圣玛丽中学,蜿蜒流过早年的丽士戏院,继程从大观台后绕过,最后从大伯公庙前、今华族文物馆旁注入砂拉越河。
浅小的古晋河,在不涨水时,是当地小朋友嬉乐的地方。一直到1928年,鉴于发展所需,拉者宣布将这条小河填平,把小河两岸连接起来。这条曾经在历史上出现的小河,从此渐渐被淡忘。
古晋河填平后,原河口处后来出现一个渡头,以及闻名一时的文甸油站。上世纪90年代,河滨公园建设计划开跑,文甸油站也被拆除,建起了今天所见的艺术白钢犀鸟。
古晋河让步给发展,后人也多不知道这条河,但有那么一批白发老人,会在茶余饭后,把古晋河的故事告诉他们的孙子。我们望着车水马龙的街头及河滨公园,只能用尽想象力,凑出古晋河的模样。
有时我想,如果古晋河还在,今天它又会是什么景象?也许成了河滨公园的一个部分,也许成了另一条大水沟。天晓得。
稿于01-10-2007
发表于05-10-2007国际时报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